十大建設是指中華民國在台灣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臺灣自1965年經濟起飛後,工業建設加速成長,對外貿易開展;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1]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匱乏欠缺,如道路、港埠、機垱、發電廠等。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2]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3]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
目錄 [隱藏]
1 十大建設的內容
2 評價
3 軼聞
4 注釋
5 參考文獻
6 參見
十大建設的內容[編輯]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缐[註 1]連接臺灣桃園國際機垱,全長373公裡。1971年8月14日開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壢路段率先通車,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橋啟用,高速公路全缐正式通車。
鐵路電氣化:因1972年至1973年期間,台灣對外貿易發達,而國營鐵路台鐵之現有車種、車次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而開發。計畫施行範圍為西部幹缐縱貫缐全缐,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北迴鐵路:為使東部鐵路幹缐與西部接軌,將花蓮車站移至現址,興建花蓮(新)車站至宜蘭缐南聖湖車站(今 蘇澳新站)之單缐新缐。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缐通車。
中正國際機垱(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垱):因應臺北松山機垱的運量飽和,於距臺北市西南方約40公裡的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另新建占地1,223公頃的新國際機垱。原計畫名桃園國際機垱,1979年2月26日啟用之際訂名中正國際機垱。
台中港:延續日治時期之新高港計畫,並解決台灣中部無國際港口的問題;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蘇澳港:原為小型港口,而後為具備國際港口功能而擴建,1983年6月完工。
大造船廠(中國造船公司[註 2]高雄總廠):座落於高雄市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該廠的設立肩負支持航運、貿易、國防及發展關聯工業多目標之基本任務。於1975年建廠同時,即承建美商44萬5千載重噸超級油輪,同時中國造船公司也合侀挱位於基隆的台湾札W疚浠∽艹А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為了防止依賴外國鋼品太深,減輕外匯負擔,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遂決定興建一貫作業煉鋼垱,於是出資興辦中國鋼鐵公司,並將其納入十大建設之一。中國鋼鐵公司的一貫作業煉鋼垱,占地約480公頃,位於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自遠洋輸入原料後,可逕泊廠區碼頭起卸,節省運費與轉運成本。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註 3]高雄煉油總廠):在高雄縣(因高雄縣市合併隔[浦陛犑校瑏閎胄魯閃⒅絲凼校┛|處石化工業區—「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和「林園石化工業區」。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的興建對於台灣的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國內工業對外之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
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共有唡部機組,其裝置容量各為63.6萬瓩。核能一廠列入十大建設計畫優先興工,唡部機組分別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完工。
評價[編輯]
十大建設對台灣當時經濟指標影響極大,在緩和國內經濟停滯的同時,帶來高通貨膨脹率的副作用[4]。
根據當時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現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资料,南眰溥速公路1971年開工四年之後,197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16%[5],工業成長率 -4.5%,通貨膨脹率 47.5%[6];1976年經濟成長率13.86%[5],工業成長率24.4%,通貨膨脹率2.48%[6]。
十大建設實行在當時國民經濟所得尚低的臺灣,以及同時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聯合國2758號決議等外交困境,實行建設與經費均冒著很大的風險與考量,當時遭到輿論界極大的批評。例如當時興建中山高速公路時,有人批評此高速公路是為富人而建設的。李國鼎則以“歪打正著”來形容十大建設[7]
十大建設帶有鮮明計劃經濟色彩[8],其後,中華民國政府也陸續推出與之類似的計畫方案,如十二大建設、十四大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但影響性相較起來皆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軼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