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方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介紹兩姐妹的丈夫為連襟。為什麼要稱為連襟呢?早在《爾雅》中就有關於姐妹倆的丈夫稱謂的記載,其中稱他們為“僚婿”。宋徽宗時左朝散大夫馬永卿在《賴真子》中說,江北人稱友婿為“連袂”,也叫“連襟”。
像“連襟”、“連袂”這樣的叫法一般在書面上出現較多。在一些方言中,姐妹倆的丈夫又被稱為“連橋”、“一擔挑”、“連袂”等。可見這個說法不僅由來甚早,而且被普遍使用。
據說,這一稱呼被用在姐妹倆的丈夫身上是從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中遷移過來的。杜甫晚年的時候,居住在川東地區。
當地有位李姓老翁,與杜甫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兩人便經常把酒言歡。無意中談到家世,追溯起來,兩個人居然是遠房親戚。這樣一來,兩人關系就更親密了。
後來杜甫要到湘湖一帶去,就作了首《送李十五丈別》,詩中用“襟袂連”形容兩人的關系。此時的“襟袂連”只是說明兩人關系好,如果進一層說是指李杜二人有遠方親戚,並沒有明確指定就是姐妹倆的丈夫。後來,“連襟”被人所引用,以指代親密關系。
到了宋代,洪邁的堂兄官場很不得意,但是他卻有個做節度使的姐夫,於是借姐夫之光,被推薦到京城任官。他才疏學淺,於是便請洪邁代寫一封感謝信。洪邁便將兩人的關系比為“襟袂相連”,又說了些不勝感激的話。
自此之後,“連襟”、“連袂”一詞便被廣泛使用在了姐妹倆的丈夫身上,有時候一家姐妹眾多的時候,各姐妹之間的丈夫也互稱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