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份讀物叫《今日日本》,8月5日的報道稱民調顯示,韓國人最不喜歡的國家排名中,日本排第一,中國列第二。不喜歡的日本的比例高達44.1%,遠遠高於2002年的33.4%;不喜歡中國人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4.6上升到19.1%。應該說,這樣的所謂民調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只是一些機構的正常工作,有局限性。但是盡管如此,仍反映了韓國人的一種態度。
韓國人為什麼不喜歡日本和中國?究其原因,應該是來自歷史和現實的糾結吧。居然韓國人把不喜歡日本排第一,那就先說說日本對韓國的影響。在東亞,朝鮮半島始終是一個戰爭漩渦。國力強盛的日本總是對其虎視眈眈,曾經兩度把戰爭之火燃燒到朝鮮半島。第一次是在1592年,日本20多萬大軍在豐臣秀吉統率下入侵朝鮮,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人對這一段歷史耿耿於懷,稱為“倭淫之亂”。自尊心很強的韓國人受到的傷害可想而知。
第二次則是在1894年,日本軍隊趁“李氏朝鮮”內亂於7月6日占領首都漢陽。1910年日本軍隊把朝鮮半島淪為殖民地,直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殖民時間長達35年之久。這樣的一個殖民地,朝鮮完全在日本的統治之下,滿眼飄揚著日本的太陽旗,不僅資源遭受掠奪,精神文化也被奴役。日本禁止當地人說朝鮮語,規定必須講日語。日本人一下成了統治者,而朝鮮人成了賤民,徹底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可以說,對一個民族來說,這是一段屈辱歷史,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這麼深的歷史傷痕,不可能愈合。正因為這樣,韓國人才會對日本政要每一次表現出的對軍國主義情節表現出憤慨,鬧得不可開交。當然,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問題上,中國與韓國有著一致的立場。
最讓韓國人難以接受的是二戰之後,日本仍然那麼強勢,成為東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韓國要發展經濟,卻又不得不依賴日本,與之合作。總是處於下風,苟活於日本的陰影之下,那種滋味真是說不出來。一邊學習,一邊又與之競爭,這叫什麼事?然而,這就是韓國的現實,無奈和糾結。韓國人無法打開的心結。
至於說到不喜歡中國,韓國人的心情也很復雜。從歷史的角度說,朝鮮半島很長時間曾經為中國的附屬國,受中國保護,每一年還要進貢,表示友好和忠誠。就是在日本殖民之前,朝鮮民族的文化都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不僅那些建築有漢唐遺韻,而且文字也使用漢字。他們的先人,即使到了日本入侵前都用漢字。只是到了李承晚“傀儡集團”時期,漢字的應用才被徹底防止了。曾經有20多名韓國大學教授倡導恢復漢語教學,說韓國典籍都是用漢字記載,如果不懂中文,以後將無法對其研究。可以說,韓國人在歷史上對中國並無惡感,這是因為中國並沒有對韓國實行殖民統治。相反,在“李氏朝鮮”時代,中國的儒家文化成為韓國人的精神支柱。這是不用質疑的。
韓國人為什麼不喜歡日本和中國(2)
漢文化對韓國的文化影響的確非同一般。這種影響還延伸的醫藥、禮儀、生活等領域,中醫被韓國接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然,韓國人為了民族自尊,到了現在還是難以接受的。因此才會出現把中醫申報為韓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荒唐事,甚至還想把端午節也竊為己有,把李白等唐代詩人荒謬地說成韓國人。與中國爭中國的文化遺產,猶如說是韓國學界的一種炒作,不如說是一種文化自卑。
韓國人對中國不喜歡的原因還在於朝鮮戰爭。而在此之前,韓國注重向中國學習軍事,有相當一部分將官曾被派到雲南講武堂、保定軍校等中國軍校學習。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毅然決然地與朝鮮結成聯盟,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與朝鮮人民一道抗擊與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包括韓國軍隊)。可以說,這是韓國對中國產生敵對情緒的分水嶺。以此為時間界限,中國的宣傳把韓國總統李承晚、樸正熙稱為“美帝國主義走狗”或“傀儡集團”,大加討伐。同時韓國也“禮尚往來”,對新中國恣意抹黑,極力妖魔化。兩國之間鬧得沒有外交關系,政治、軍事、經濟的交往徹底斷絕。到了冷戰結束之後,雙方才開始建交,化敵為友。如今,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及進口市場,也是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韓國在經濟發展上先行一步,國力強盛,人民富裕,跨入發達國家行列。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在韓國人的眼裡,中國是大國,也是窮國。這種看法一度使韓國人有了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而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尤其在經濟、社會、軍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韓國人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又受到了影響和沖擊。中國畢竟是一個泱泱大國,韓國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中等省份。中國的崛起,讓韓國人心中五味雜陳。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想韓國人把日本和中國列為不喜歡國家中的第一和第二,有歷史根源,也有現實原因。這不足為奇。當然,我們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包容天下,正確處理與韓國的關系,與世界各國的關系,以鄰為友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