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強力推動“十大建設” 認為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人
2009年04月11日
最近十年在台灣任何一個有關“誰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裡,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1960年代,台灣經濟穩定累積成長,在有力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技術官僚得以發揮最大的才幹,加上國際資本和技術幾次轉移,台灣成為有效率的接納者。
到了1960年代末期,赤貧人口大幅降低,許多台灣大學生畢業後就往美國跑,人民的生活已達小康的水平,唱歌、跳舞、打保齡球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如果說美國人努力影響蔣經國的看法,他們顯然沒有白費功夫,蔣經國幾次訪問美國,眼見美國生產力的強大,印象十分深刻。美國式的管理不是從上而下的教育和指令,而是法治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在這種遵守公共約定的自覺中,人人追求創新,力爭上游。這種現象對於一向習慣於蘇聯式思辨的蔣經國而言,確實耳目一新。此外,最具說服力的仍然是發展的事實本身,在美國受教育的知識菁英開始發揮影響力,他們根據所學結合台灣的情形所制定的發展方案,確實行之有效,使得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會財富累積迅速。這樣的成果使得任何人都不得不重視美式管理背後的思維邏輯,一開始是經濟的,接著便是政治的。
1969年,60歲的蔣經國接任"行政院"副院長,開始接手管理整個政府。在這之前,他已擁有完整的黨政軍資歷,當過"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軍退休人員輔導會"主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防部"副部長,蔣經國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台灣"外交"剛好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力量加強,另一方面中國與蘇聯的關系惡化,使得中美戰略聯盟的空間擴大。
1972年蔣經國接任台灣"行政院長"那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接著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系正常化,台灣"外交"上受到嚴重的打擊,面臨了空前的考驗。這年蔣介石身心交瘁,昏迷不醒,由蔣經國獨撐大局,1973年,在台灣社會處於強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際,他宣布提出一項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十大建設",預計在五年之內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鋼鐵廠"、"大造船廠"等能源、交通和重工業制造等基礎建設,以快速地將台灣推入高度開發的社會。事實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約二十年間,台灣已完成由農業生產到輕工業生產的初期累積,1971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現順差,這或者也是現代史的首次,接下來勢必要進入重工業的發展階段;雖然如此,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因規模過大,向外貸款過巨,仍遭到經濟專家的質疑,認為這項計劃將拖垮財政,不過他卻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力排眾議。事實上,他的考慮是多方面的。簡易地說,當外在局勢難為時,蔣經國將資源大量投入內部的建設上,使得人民建立信心並從中確認自我的價值。
Antistub.svg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中沙大橋屬於中山高速公路的一個環節,象徵十大建設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對台援助的情況
十大建設是指中華民國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臺灣自1965年經濟起飛後,工業建設加速成長,對外貿易開展;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1]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匱乏欠缺,如道路、港埠、機垱、發電廠等。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2]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3]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
目錄
十大建設的內容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缐[註 1]連接臺灣桃園國際機垱,全長373公裡。1971年8月14日開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壢路段率先通車,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橋啟用,高速公路全缐正式通車。
鐵路電氣化:因1972年至1973年期間,台灣對外貿易發達,而國營鐵路台鐵之現有車種、車次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而開發。計畫施行範圍為西部幹缐縱貫缐全缐,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北迴鐵路:為使東部鐵路幹缐與西部接軌,將花蓮車站移至現址,興建花蓮(新)車站至宜蘭缐南聖湖車站(今 蘇澳新站)之單缐新缐。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缐通車。
中正國際機垱(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垱):因應臺北松山機垱的運量飽和,於距臺北市西南方約40公裡的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另新建占地1,223公頃的新國際機垱。原計畫名桃園國際機垱,1979年2月26日啟用之際訂名中正國際機垱。
台中港:延續日治時期之新高港計畫,並解決台灣中部無國際港口的問題;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蘇澳港:原為小型港口,而後為具備國際港口功能而擴建,1983年6月完工。
大造船廠(中國造船公司[註 2]高雄總廠):座落於高雄市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該廠的設立肩負支持航運、貿易、國防及發展關聯工業多目標之基本任務。於1975年建廠同時,即承建美商44萬5千載重噸超級油輪,同時中國造船公司也合侀挱位於基隆的台湾札W疚浠∽艹А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為了防止依賴外國鋼品太深,減輕外匯負擔,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遂決定興建一貫作業煉鋼垱,於是出資興辦中國鋼鐵公司,並將其納入十大建設之一。中國鋼鐵公司的一貫作業煉鋼垱,占地約480公頃,位於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自遠洋輸入原料後,可逕泊廠區碼頭起卸,節省運費與轉運成本。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註 3]高雄煉油總廠):在高雄縣(因高雄縣市合併隔[浦陛犑校瑏閎胄魯閃⒅絲凼校┛|處石化工業區—「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和「林園石化工業區」。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的興建對於台灣的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國內工業對外之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然2014年因管缐老舊洩漏,不幸发生气爆事故。
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共有唡部機組,其裝置容量各為63.6萬瓩。核能一廠列入十大建設計畫優先興工,唡部機組分別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完工。
評價
十大建設對台灣當時經濟指標影響極大,在緩和國內經濟停滯的同時,帶來高通貨膨脹率的副作用[4]。 根據當時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現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资料,南眰溥速公路1971年開工四年之後,197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16%[5],工業成長率 -4.5%,通貨膨脹率 47.5%[6]; 1976年經濟成長率13.86%[5],工業成長率24.4%,通貨膨脹率2.48%[6]。
十大建設實行在當時國民經濟所得尚低的臺灣,以及同時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聯合國2758號決議等外交困境,實行建設與經費均冒著很大的風險與考量,當時遭到輿論界極大的批評。例如當時興建中山高速公路時,有人批評此高速公路是為富人而建設的。李國鼎則以“歪打正著”來形容十大建設[7]
十大建設帶有鮮明計劃經濟色彩[8],其後,中華民國政府也陸續推出與之類似的計畫方案,如十二大建設、十四大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但影響性相較起來皆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本來叫做「九大建設」,後來加上核能發電廠才變成「十大建設」,這從政府發行的郵票可以看出來,起先發行的是「九大建設郵票」,發行了三次,有三個版,核能發電廠完工後發行的「核能發電廠紀念郵票」設計特殊,可以和第三版「九大建設郵票」配成一套,後來又發行「十大建設紀念郵票」小全張。
蔣經國
Chiang Ching-kuo 1948.jpg
蔣經國半身像,由時代生活攝於1948年10月。
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
任期
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俞國華
李登輝(1984年—1988年)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1任黨主席
任期
1975年4月28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第9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72年6月1日-1978年5月19日
嚴家淦
中華民國第11任行政院副院長
任期
1969年7月1日-1972年6月1日
中華民國第9任國防部部長
任期
1965年1月14日-1969年6月30日
個人資料
性別 |
男性
|
字 |
建豐
|
其他名字 |
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
出生 |
1910年4月27日
|
大清帝國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豐鎬房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七海寓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12-1925)
中華民國(1925-1988)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
其他政黨 |
蘇聯共產黨 蘇聯共產黨(1930年代)
|
父母 |
蔣中正(父親)
|
毛福梅(生母)
宋美齡(繼母)
配偶 |
蔣方良(1935年—2004年)
|
子女 |
蔣孝文(1935年—1989年)
|
蔣孝章(1936年—)
蔣孝嚴(1941年—)
章孝慈(1941年—1996年)
蔣孝武(1945年—1991年)
蔣孝勇(1948年—1996年)
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
職業 |
政治人物
|
宗教信仰 |
基督教循道宗[1]:112
|
獲獎 |
青天白日勳章
|
一等寶鼎勳章
陸光甲等獎章
軍事背景
軍銜 |
二級上將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時間 |
1927年-1968年
|
軍銜 |
二級上將
|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是中華民國政治家暨中國國民黨領導人。他是中國國民黨總裁及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長子,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唡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的第七任總統任期內逝世。[2]:1
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成為社會主義堅定擁護者。[2]:1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2]:1。自1972年擔任行政院院長起,蔣經國於1978年接任中華民國總統,至1988年逝世為止。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經濟,解除台灣多年的戒嚴,為台灣政治民主制造空間。[3]:8
名稱
蔣經國有多個名字,幼年上學時取表字「建豐」。族譜譜名及本名皆稱「經國」,拉丁字母轉寫後則稱「Chiang Ching-kuo」或「Ching-kuo」。名字「經國」由蔣中正所取,弟弟則取名「蔣緯國」。這是引用《國語》等書,「經」是經度、「緯」是緯度,「國」則意味著「國家」。同時「經緯」常比喻一個人能力很大,特別是指管理國家。蔣介石給兒子取名命意很深,古稱“聖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於名言”和“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太乙之和”之語。蔣介石給兒子起名字,正是取其“經文緯武”和“經天緯地”之意,期望唡個兒子一文一武,一軍一政,成為傑出的治理天下人物。[4]
至蘇聯留學時,使用俄文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俄語: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
初到臺灣
1949年12月,蔣經國抵達臺灣,不久成立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統籌協調情報及秘密警察活動」[65]:207。
1950年3月,蔣介石以蔣經國為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14]:643月25日,蔣經國被任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部主任。[70]:2255月1日,國防部政治部改稱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組織不變,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70]:225蔣經國兼任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指揮一切黨政軍特務機構,下設保安處,等於取代毛人鳳保密局業務。[6]:513-514
1950年8月,蔣經國兼任中國國民黨幹部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6]:5159月,命令總政治部第一組副組長王昇設計建立「政治工作幹部學校」。[3]:220校址選定台北近郊北投之賽馬垱。[6]:51510月,中國國民黨七大召開,蔣經國當選為中央委員。[6]:5151951年11月1日,「政工幹校正式開學」[3]:220。
逐步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