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01:33——————————————————–前言————————————————————–
在Netscreen的日子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初级工程师,成长为Juniper中国研发中心的总监,期间收获巨大。
早期的岁月里,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总有干不完的活,但是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每次都学到很多。前几天接受一个前IBM资深讲师的培训,说到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Trash Time,就是别人总把各种各样的垃圾工作(Trash)扔给你,你就好像一只垃圾桶一样。有些人会怨天尤人,期望换个环境规避,殊不知这是自己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你就无法迈入职业生涯中的更高境界。
06年自己创业,创办了Hillstone山石网科,在国内安全界算是后起之秀。接触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期待下,写出这段经验,和大家分享。
—————————————————————————————————————————-
97年的春夏之时,我接到邓锋一个电话,问我有画图的软件没有。我找出来后,他约我一起见见。
第一次见面好像是在一个中餐馆里,邓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也善于谈吐。他解释说他和两个同学准备创业,要做防火墙。那时我对网络的概念一点都没有,当时接触的多是电信上的东西。他介绍说Cisco就是靠把路由器变成Appliance而成功,他们要做的就是防火墙硬件化。随即他邀请我加入。我其实没有任何概念,加上当时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事,就随口答应了。
既然要加入,总得个面试程序,虽然他们还没有成立公司。我们约好在Mountain View的一家粥店与他的另一个伙伴谢青见面。去之前邓锋给我简单介绍了他们的情况,当时邓锋在Intel担任Mobile Chipset开发小组的经理;谢青在Healthon任IT总监;第三个创始人,柯严,在Cisco是ATM产品的软件架构师。他们的创始团队里还有一个人,不是创始人,算是第一个员工,Charles Shao。邓锋,柯严,谢青都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81级的同班同学,后来谢青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一年,和82级一起毕业。Charles是无线电系80级的,是当时学校里赫赫有名的学生勤工俭学三联公司的总经理。面试没有什么印象了,随后安排开始工作。
这里有个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当时是拿H1-B签证,也就是工作签证。美国的劳工法很严,不允许非法打工。拿工作签证的只允许在当初申请签证的公司工作。因此我在邓锋那里,只算是帮忙,不能拿报酬,何况当时他们也没有钱付我薪水。
第一次上工是在邓锋家里。他刚在West San Jose买了房子,记得客厅里木头地板刚打过腊,光亮光亮地,有趣的是,每个椅子的腿都套了个袜子,看得出来他很爱惜,怕家具挪来挪去,划伤了地板。一进门,见到了一个老朋友,五字班(清华85级)的Jian Gong。Gong和我在学校里在同一个教研组做毕业设计,他比我高一班,因此相识。邓锋曾经担任过五字班的辅导员。
Gong是湖南人,和我算是老乡,个头不高,但是很能干。他在负责原型机电路板的PCB设计。我的工作主要是帮邓锋看他设计的原理图,板子回来后参加调试。
就这样,我和开始邓锋认识,并一起共事七年。 -
-
第 2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01:42
-
-
第 3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01:44没有多久,几个创始人决定租一个办公室。地点就选在Sunnyvale Downtown的一个台湾人拥有的商务楼里。
房间很小,大概和一个宾馆的标间差不多。空调还是窗式的,晚上和周末都不开。我们每个人都有工作,只能下班后过来,常常一干就是到晚上十一二点。邓锋先向代理商借了一块MIPS CPU的开发板,柯严做软件。
柯严是John Hopkins的高材生,相貌堂堂,出身高知家庭,比较文雅。第一次见面,我问他准备用什么操作系统。那时Linux还不出名,流行的是Wind River的VxWorks, 号称实时操作系统。他很轻松地告诉我,准备自己搞一个,”OS很简单,我读研究生时就写过一个”。这个有点草率的决定,为后来无数的麻烦埋下了伏笔,那是后话。
有一天,他们两个都来的比较晚,原来是参加一个朋友的庆功宴去了。那个朋友刚把公司卖了。“立马两个Million进口袋了”, 柯严一脸羡慕的样子说,还做了做往口袋放钱的动作。
这几个创始人刚起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远大的理想。大家盼望的仅仅是财务独立而已。我们周末午餐,经常去旁边的“台湾小调”,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餐馆,只有五六张桌子,而且有趣的是,要先买饭票。在去台湾小调的路上,大家也会聊聊自己的梦想。那时邓锋的理想就是搞一辆Lexus的LS400轿车,用邓锋的话来讲,“那车既豪华又低调,不像宝马那么骚包”。特别要提到的是,邓锋那时开的是一辆破旧的花冠。多年以后,他始终没有兑现当年的理想,而是买了一台比宝马还骚包的Mercedes SL500白色敞篷。
公司准备要融资了,先得取个名,用的是Egis Communications。“Egis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盾”,邓锋这样解释说。
我至今还保留有当时的商业计划书,号称要做基于ASIC的防火墙。其实邓锋整天忙于做板子,那时Gong也不来了,大家都明白,芯片开始只是个噱头,所以邓锋的重心都在第一块电路板的设计上了。
不管怎样,还是得有颗芯片的样子,那就来颗FPGA。邓锋请来一对朋友夫妻帮忙,算是合同工Contractor, 写FPGA代码。据说他们俩专门接这类活,现钱赚了不少。不过几年后回想起来,一定肠子都悔青了。
板子回来的第一次上电,就通了。只不过两个独立的DRAM bank, 只有一个工作。也管不得那么多,Charles搞来几个黑色铝合金的壳,算是外壳。
这时候,谢青又领了另外一个人过来。他乍一看像中国人,其实是白人,叫Richard Hanke, 性情很温和。原来他的太太和谢青的太太是同事,都是台湾人,他过来负责Marketing。
时间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邓锋他们几个决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全力投入到Egis里来。邓锋和我谈起来办H1的事情。 我有点犹豫,公司还没有人投资,就靠三个创始人每人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一旦失业了,连在美合法居留都是问题;当时邓锋也觉得我全职过来风险太大,因此劝我办个Part time的H1工作许可。不过在加入以后,要干两份工作,每天晚上加班,晚上睡不好觉,人也有点疲了,就提出干脆回去休息一段再说。邓锋挽留再三,还提出加股票,但看我比较坚决,就算了。
两个月后,又在停车场里遇到邓锋,他很热情地邀请我回去看看。说已经搬到Santa Clara的Great America附近。这时,公司已经从几个台湾人那里拿到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改名叫Netscreen。邓锋后来告诉我这也是他取的名字,因为投资人觉得Egis比较拗口。
台湾人的资金进来以后,管理格局也有变化。之前哥仨个是这么分赃的,邓锋任CEO,谢青当CFO,柯严做CTO。不过投资人觉得谢青做CEO比较合适,但是三个人的职务没有明确,最后的名片上印的是Principle,有点象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务 : ) -
第 4 楼 / voice
- 时间: 2011-10-04 08:10
-
第 5 楼 / 虹猫
- 时间: 2011-10-04 13:25
-
第 6 楼 / voice
- 时间: 2011-10-04 13:29
-
第 7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15:57Netscreen已经搬到位于Santa Clara的Old Ironside Dr. 的一个写字楼里,大概300平米的套间。
回到办公室,老朋友Charles等都纷纷过来打招呼。大家很热情,我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先留下来干吧。
邓锋投了十几块板子,为了省钱,只有IC是到厂里焊的,小零件电阻电容等,都是请一个叫Lean的越南女工手焊,所以成品率不高。我回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修板子。修板子这件活大伙都不爱干,其实最锻炼人。邓锋没事的时候,也跑过来帮我一起调。到后来,一般的SMT IC,我也学会了用烙铁,轻轻一划就焊上。
第二天,遇到一个个头不高,有点微胖的年轻人。他很热情,拉着我的手到过道里说了半天,大力向我推荐他刚在Milpitas买的Town House. 他叫Yuming Mao,因此我们常叫他老毛。我和老毛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逛附近的电脑电器城Fry’s,买大减价的小电子玩意,因此很快成了好友。
老毛很健谈,喜欢发牢骚,这一点也和我臭味相投。他是南开大学毕业,后在斯坦福计算机系读硕士,和谢青算是同学。老毛很聪明,后来成为Netscreen的系统架构师,负责ASIC的架构,是Netscreen事实上的首席。不过那时他刚来,当时负责WebUI的设计,业余时间,还带着一个台湾女孩为公司设计了第一款logo(见下图)。
一天晚上,我正在埋头修板子,来一个电话,找邓锋的(当时没有足够的工位,我就和邓锋共享一个,兼作我们的硬件实验室)。仔细一问,原来是我大学隔壁班的同学,Edward Ping。他当时还在惠州,邓锋的一个同学推荐过来。我和他聊了几句,问了我这边的情况。我如实说了,他告诉我在深圳接到一个offer, 是惠州的一个全国性的家电公司要成立一个芯片公司,李总的助理出来领头,上门邀请他入伙。我对广东那边的情况不太了解,还是竭力劝他来美国,说到后来,我也没说服他。过了会,邓锋回来后,我如实转告。邓锋一听,急了,立马打长途回去。不知说了些什么,最终Edward接受了offer。
几周以后,邓锋告诉我,要招一名做芯片验证的工程师。那人过来一聊,原来是我三字班的学长,叫罗东平。他在Cypress Semiconductor工作,跟我一样,也是业余时间来帮忙。东平人很忠厚,也不计较待遇,主要负责第一颗FPGA的功能验证工作。就这样,七七八八,硬件团队算是凑齐了。
有一天,公司里来了个年轻人,长得和谢青几乎一样。旁人介绍说,他是谢青的弟弟Michael。Michael在加拿大工作,他给我们带来一个重大的消息。我们做的是包过滤的防火墙,说白了和交换机里的ACL规则差不多;而现在Checkpoint早就在做基于状态检测的防火墙了。这真叫人郁闷啊,尤其是芯片,都是用来实现所谓规则检查算法。改成基于连接的,那这点规则就没有必要用硬件去实现了。而且,为了让每个包都可以用芯片过滤,还专门采用了很贵的双端口SRAM。
还好,公司还小,所谓船小好掉头。大家立即着手修改,硬件已经木已成舟,来不及了,只好将错就错。 -
第 8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16:03很快,我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设计第一块量产的产品,基本上是基于邓锋原来设计的原型机架构,但是换成了QED设计的MIPS处理器和Gallieo Tech(后被Marvell买去)的主控芯片,还要解决原型机DRAM只有一个Bank工作的问题。Charles找到据说替Cisco加工机壳的工厂,仿照2500做了一个铁壳子。当时也不懂散热设计,就在底部装了一个60mm的风扇。因为风扇太大,只好斜着躺在机壳底板上。这就是第一代的NS-100。
虽然产品还没有准备好,公司已经开始招销售了。第一个销售来自于Netcom, 当时在美国做拨号上网的ISP,还是很有名的。他又陆续介绍了财务总监,一个白人,很nice,不过我现在记不住他的名字了。重要的是,他介绍了好几个工程师加入。其中一个叫Roger Lian,过来担任软件开发经理。
我那一年才30岁,比较愤青。当时每天晚餐Richard的台湾太太也会过来蹭盒饭,我就常常和这两个xx分子辩论统独议题。大家都是各持己见,老毛有时会过来打圆场。不过辩论过后,大家该干嘛还是干嘛,政治和工作,友情分得比较开。
那时,公司也就十几二十人,每周都有一个中午,大家聚在一起,轮流讲各部门的情况。一天销售很兴奋地说,第一台NS-100卖出去了。我们连忙问是哪个客户,他却支支吾吾的,有点不好意思,原来客户是在旧金山的一个色情网站。我们大笑:都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几千年来的基本需求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四月份,是美国一年一度的Interop Show。当时正逢网络行业的高速发展,Interop Show是高科技界最重要的展会之一,热到连Las Vegas最大的Convention Center还容纳不下。初出茅庐的Netscreen把当时最快的100Mbps防火墙NS-100拿去参展,引起了轰动。
一天下午,一向穿着随意的邓锋,谢青他们突然西装革履地回到办公室。原来鼎鼎有名的Cisco请他们去聊了聊。
据邓锋讲,来了十几个VP, 问这问那,其中有一个问邓锋,Netscreen有没有计划开发Gigabit Firewall。98年Gigabit Ethernet还刚刚出现,这位仁兄就憨憨地回答说没有。后来回想起来,第一个被并购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而且是当时硅谷同学们人人向往的Cisco啊。13年后,我从一个思科人的口里听到Cisco很后悔Netscreen让Juniper给买去了,真所谓三十年的河东四十年的河西。
虽然错过了Cisco, 不过展会上的优越表现还是引起VC们的注意。半年前引入一百万美元天使投资这时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最终Sequoia Capitol红杉资本在六月初投入三百五十万美元,算是第一笔正式的风投进来。 -
第 9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16:17
-
第 10 楼 / 素里太守
- 时间: 2011-10-04 23:30风投的钱进来了,先是搬到一个十倍大的办公室,位于Hwy 101和San Thomas Express Way旁边,和Nvidia很近。
Netscreen 1998 – 2860 San Thomas Expressway
第二件事就是请高管。Sequoia投过一堆网络公司,当然最成功的还是Cisco。他们的理念是这帮创始人工程师都还不成熟,所以要外面找个CEO。等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是的,本世纪初如日中天的Google也遭到了同样的境遇。
CEO不是那么好找的,先进来的是负责市场和销售的两个VP, David Flynn和Mark Smith。David文文雅雅的,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他来自3Com,在3Com的软件部门当Marketing VP。当然那时候3Com还没有今天那么衰,不过也不是在最佳状态了。
比起David,销售VP Mark就是个粗人了,第一次和我们工程师一起吃晚饭,听说我们在做VPN,立刻大声嚷嚷,说那玩意不好卖,他之前的公司就是卖这个的,搞得邓锋他们十分尴尬。
不过这两个VP的能力还都很强。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差距了。硅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不仅聚集了大量资本,更重要的是积攒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一个好的方向,VC进入后,会迅速帮你组建一支全面的团队,这样公司的成长就会非常快。
新CEO Robert Thomas是九八年十一月份才进来的。Robert是澳大利亚人,在SUN是负责软件BU国际市场的总经理。据内线打听,老头子当时已经没有下属了,估计在SUN也干不了几天。Robert进来之前一直是Ken(谢青)做CEO兼President,Robert进来之后就很尴尬。邓锋那时的头衔也不是后来的工程部副总,而是很奇怪的系统工程部副总裁(VP of System Engineering),应该是主要管硬件吧,之前软件一直是柯严负责。
这就给了Robert可乘之机,他招来一个有点秃头的白人小老头,叫Jim。Jim进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Title,好像算Robert的顾问,Robert先让他负责项目管理,因此每个研发项目会,他都来听。那段时间邓锋很不开心,甚至和我私下透露有离开公司的可能。很久以后才知道,Robert属意让Jim来顶邓锋 。
几个月后,事情有了分晓,毕竟Netscreen工程师都是大陆人,邓锋也很有威望和号召力,当然老Jim也不太顶用。Robert给大家发了一封邮件,正式任命邓锋为研发部副总裁(VP of Engineering),Jim改任VP of Support。
谢青的离职很突然。99年的一天,我看到Robert铁青着脸,陪着他收拾完个人物品离开了。随后我们收到一份没头没尾的邮件,就是说Ken已经离开公司了。具体原因版本很多,我的职位低,也不清楚,不过好像不是很愉快就是了。
谢青离开Netscreen,一定是憋了一口气,因此又立即拉着Charles,Frank Ip等几个同事出来创办了ServGate。不过听说后来好像分手时也同样闹得不太愉快。随后他又重新创办Fortinet,十年后在NASDAQ上市,市值到了三十几亿美金,应该是非常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