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溫包括21個市鎮、3個村、1個A選區、17個原住民保留地
以上圖片來自於 “溫房網”
大多數人對大溫的概念基本停留在房產交易階段,溫哥華、本拿比、列治文、三角洲、素裡、白石,這些華人買房常去的地方都知道是大溫地區,最多再加上西溫、北溫、高貴林等等。但真的很少人知道安莫爾、貝卡拉是什麼鬼?也很少有人能想到寶雲島居然也是大溫一部分,而是獅子灣居然是單獨列入大溫的行政區也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大學保留地、北溫和西溫以北的高地以及菲沙河上的班斯敦島不受任何地方行政架構管轄,被統稱為大溫A選區就更是冷的不能再冷的冷知識了。
而Tsawwassen居然是17個原住民保留地之一就更是連地產經紀也不是人人都知道的秘密了。
阿伯茨福德也是大溫區域局成員之一,但只限於公園事務。
大溫總面積2878.52平方公裡
以上圖片來自於 “溫房網”
這個面積只比香港的2754(陸地1100平方公裡)平方公裡略大一點點,但人口只有246萬,大約是香港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855人 /平方公裡,僅僅是香港的十二分之一。
其中私人住宅1,027,613戶,其中有人居住的私人住宅960,894戶,是BC省人口總數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其中人口最多的大溫成員當然是溫哥華,總人口達到了63萬之多,大概相當於北京一個近郊小區天通苑的人口規模。而人口最少的貝卡拉(Belcarra)不過643人,大致相當於北京一棟點十住宅樓的全部人口。
大溫概念在1914年正式誕生,已有百年歷史。
以上圖片來自於 “溫房網”
大溫區域局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一個區域局,是包含溫哥華在內的都會區。就是大溫哥華地區。區域局的最大城市是溫哥華,行政中心則在本拿比。
大溫區域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和協調區內各城鎮的共用資源以及應付各城鎮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如區域性規劃、食水供應、污水處理、交通、空氣質量等。
大溫區域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14年。溫哥華及區域聯合污水處理局(Vancouver and District Joint Sewerage and Drainage Board)成立,協調溫哥華地區城鎮的污水處理事務。大溫水務局(Greater Vancouver Water District)則於1926年成立,管理區內的飲用水供應。
1948年,菲沙河水位暴漲引致大溫哥華大部分地區被嚴重破壞,反映出城鎮之間協調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因此,BC省政府於1949年成立低陸平原區域規劃局(Lower Mainland Regional Planning Board),統一規劃都會區內未來的發展。
1965年,BC省政府著手整理省內的地方行政區劃,設立了“區域局”行政等級。低陸平原區域規劃局於1966年解散,而覆蓋溫哥華地區的區域局則於1967年6月29日正式成立。
1968年改名叫“大溫哥華區域局”(Greater Vancouver Regional District)區域局當時轄有13個市鎮。
1995年,杜德尼-亞魯艾特區域局解散後,原屬該區域局的匹特草原和楓樹嶺改歸大溫哥華。
2007,大溫區域局決定將其英文名稱改為“Metro Vancouver”。新名稱於同年九月生效。
所以呢,“Greater Vancouver”是大溫的曾用品,而“Metro Vancouver”則是大溫現在的官方名稱。前者說明你淵博,後者說明你新潮。
房地產概念上的“大溫”有點復雜
以上圖片來自於 “溫房網”
大溫區域局是BC省政府的行政管理產物。15%的海外買家稅就是按照大溫區域局的邊界確定范圍的。
而大溫地產局則是市場自動選擇產生的,所以大溫地產局的范圍遠小於大溫區域局的概念,加上菲莎河谷地產局也遠沒有覆蓋全部大溫區域。
大溫地產局范圍包括:
本拿比
高貴林
楓樹嶺/皮特草甸
新威斯敏斯特
北溫哥華
高貴林港
港口穆迪
裡士滿
斯闊米什
陽光海岸/海灣群島
溫哥華
西溫哥華
惠斯勒/彭伯頓
其中,斯闊米什和惠斯勒不屬於大溫地區,但也被大溫地產局收入囊中。不客氣的說,大溫地產局基本包括了BC省最風景如畫的地區,也是加拿大最溫和的氣候區域。
如今的大溫地產局基本可以視為加拿大西海岸乃至加拿大的地產晴雨表。每月發布的地產數據報告更是地產圈必讀的聖經。
而菲莎河谷地產局則包括了:
北三角洲
北素裡
素裡
南素裡和白石
蘭利
阿伯茨福德
米遜
其中米遜和阿伯茨福特不屬於大溫區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