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大豆之死 一場"卡脖子"的百年博弈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輪掀桌子,被“卡脖子”風險最高的可能不是芯片、石油,而是一種我們從商代就開始種植的農產品——大豆。


你知道嗎?

在我們從美國進口的所有產品中,大豆進口金額常年保持第一,高達120億美元,比芯片還高。


中國是大豆的世界第一進口大國,2024年消耗約1.17億噸大豆,約90%依賴進口。比起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接近100%的自給率,大豆作為戰略物資,以及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豬牛羊的養殖飼料,自給率卻只有不到20%。



關稅戰剛剛打響,4月第二周,巴西就有40艘貨輪將240萬噸金黃色的巴西大豆裝船發往中國,不少買家搶著下單。

這一幕讓不少人驚呼“巴西贏麻了”“美國農民慌了”。但實際上,巴西的農業生產,基本是美國資本壟斷。可以理解為,美國控制了中國進口大豆幾乎80%的貨源。

明明上世紀初,全球80%的大豆還是出自中國東北,為什麼今天大豆卻成了我們最脆弱的“短板”?

超高的關稅壁壘,將如何影響美國農民投票、巴西大豆價格和中國的糧食安全?

大豆背後,一場圍繞“卡脖子”的百年博弈,仍在繼續上演。

1

大豆曾是東北農業的驕傲。當年,張作霖就是靠著大豆出口,成了稱雄東北的一號軍閥。

怎麼不到100年,就兩極反轉了?中國成了最大進口國。

有兩件事,重構了千年來大豆的權力法則。


1929年,一個叫莫爾斯的美國科學家,跟隨遠洋航班抵達中國。他花了三年時間,在東北收集了60多箱、4千多份大豆樣本,記錄了農民的種植技術,甚至連每個生長周期都有照片留底。

1931年,日軍鐵蹄踏破沈陽。同年,莫爾斯回國,他的行李箱裡,裝滿中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大豆種子與經驗。

這些種子,成為美國大豆育種的母本。

1943年,美國以全球60%的產量橫空出世,終結了大豆幾千年的東亞時代。


不僅如此,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轉基因大豆被批准商業化種植,更是讓美國一步登天,牢牢執掌大豆霸權。

疊滿了耐除草劑、抗蟲、高油酸、抗旱四個Buff的「大豆之神」,在市場上摧枯拉朽,橫掃一切對手。隨後,孟山都就用這一手,間接控制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產區。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美國轉基因大豆憑借低價優勢,瘋狂湧入中國市場。

1995年,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僅為29.39萬噸,2005年已經超過2千萬噸。2015-2017年,中國分別從美國進口大豆2841萬噸、3366萬噸、3285萬噸,占比分別為35%、40%和34%,數量上達到了頂峰。

在種業巨頭的技術碾壓下,中國傳統豆農如同手持冷兵器,瑟瑟發抖地對抗星際戰艦。

一場血洗,在劫難逃。

2

如果上世紀的種子戰爭,還只是攻陷了中國的豆田,那麼這一次,中國整個大豆產業產業鏈上下游也遭遇了美國發起的全方位絞殺戰。

面對美國優勢大豆供應鏈的種種非常規手段,在短短1年內,97%中國大豆加工企業被擊潰,毫無抵抗之力。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3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3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義.親.齊.梁] 2025-04-21 15:00
    等大選結束了,就會開始出口大豆給中國了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13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