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人形機器人:最初的設想,最後的歸宿....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為什麼我們對人形機器人如此執著?


一百年前,有關機器人的設想與創作在世界各地湧現。

1920年,捷克作家恰佩克在《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一書中創造了“Robot”一詞(源自捷克語“Robota”,意為苦役);1927年,德國默片《大都會》上映,片中的機器人瑪利亞是影史上第一個人形機器人;1928年,日本(专题)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制造了“學天則”(意為向自然學習法則),它也是世界上首個明確以人形外觀構建的自動機器人。


就早期機器人的外形,百年前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共識:仿照人類的樣子建就好了。這份共識幾乎出自於創造生命的直覺——一個在我們的終極構想中擁有意識和智能的、能與人類互動的生命體,它必然會是人類的自我復制,是人類的某種鏡像,就像弗蘭肯斯坦創造科學怪人那樣。

隨著機器人應用層面的發展,機器人不再局限於人形,而逐漸演變出了多種形態:輪式、足腿式、履帶式、飛行式、浮游式……人類社會對於機器人的功能要求愈發細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不需要建造一個“全知全能”的機器人,而只是讓機器人去以更高效率完成特定的任務就好:於是,全球每年會多出2000萬台掃地機器人在沙發下鑽進鑽出,而人類不會對它們抱有任何多余的期待。

而近兩年,人形機器人風口再來。蛇年春晚,宇樹機器人的秧歌表演激起熱議,Speed中國行時與眾擎機器人的斗舞也成為網絡切片名場面,上周六在北京亦莊舉辦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更是吸引了廣泛圍觀與討論,機器人在起跑線上摔倒、跑到頭掉的視頻,在朋友圈裡大量傳播。




出師未捷頭先掉。圖源抖音@BRTV創新北京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也來到了比賽現場,我在距離起點9公裡處的文博大橋等待20余支參賽機器人隊伍的到來,最終卻只等到了6支——對於現在的人形機器人來說,半程馬拉松還算是一種極限運動,21公裡的路程包含了對機器人散熱能力、平衡能力、即時信息處理能力、續航能力等多個維度的考驗。

我們不會舉辦一場輪式機器人的賽車比賽,但會在馬拉松的途中久久等待人形機器人選手,當它們經過觀賽人群時,人群會對機器人報以不遜於人類選手的加油聲。這能部分解釋人形機器人在這個時代復興的原因——它們天然地比其他形態的機器人能贏取更多人類的共鳴。


現於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就讀機器人學習(CS Robot Learning)博士的俎新瑞向刺蝟公社提供了一個業內有趣的案例:

當人類與非人形機器人互動交流時,往往會不知道看向機器人的哪個部位;而在面對人形機器人時,人類會自然望向機器人的雙眼。這將更便於機器人對人類進行幫助和指引,也會以此產生更生動並高效的互動。

“想象一個家政機器人在你的廚房、客廳裡幹活,90%以上的人都會把這個機器人想成是人形的。”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