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隐匿的歧视——"不招彝族":集体抗争与民族污名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01 本期重点 “不招彝族”:集体抗争与民族污名


“不招四大民族’”、“不要彝族”……每当在社交平台搜索“工厂招工”,类似话语总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招聘广告中。一条条求职者与招聘方的对话记录中,招聘方通常以“少数民族名额已满”婉拒求职者,或明确表明“不招彝族”。求职者慌忙澄清自己虽是彝族,但来自云南或贵州而不是凉山,似是要与凉山彝族划清界限;有的说自己有汉族名字,普通话通顺;有的强调自己勤劳能干;有的则被动地接受,启程寻找下一份工作。




抖音上彝族青年分享的找工经历

少数民族与汉族工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招彝族,尤其是凉山的彝族?对此,社交平台评论区的“回答”惊人地一致,最常见的说法是“前人砍树,后人曝晒”,意指彝族工人“爱惹麻烦”,倾向于通过集体抗争的方式夺回权益,或因为不够"听话踏实"而影响工厂效益。 对彝族工人的排斥,似乎成为了一条默认的行规。 这类排斥是如何形成的?




诺米《阿普的思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少数民族被纳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范畴,地区经济差异促使大量彝族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打工谋生。到2015年前后,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彝族工人已超过十万人,ta们大多进入中小型企业,从事体力劳动,跟随同族的领工进厂,很多仅与领工签订了形式上的劳动合同而缺乏实际的保障。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与《劳动法》的实施对企业经营压力的增加,克扣工资、拖欠社保等侵权行为逐渐变得普遍起来。身处非正式劳动关系中的彝族工人,尤其容易成为这些侵权行为的受害者。

由于语言障碍和信息不对称,工人们在权益受损时往往依赖“领工”组织维权,同族、同家支工人的集体行动成为了争取权益的有效手段。例如,2011年,东莞长治镇一名彝族工人在工厂死亡,死者来自“阿萨惹古”家支,由一位木姓领工带队,三百多位亲属与老乡迅速集结到工厂抗议。然而,彝族工人的集体行动却不断被塑造成“爱闹事、不听话”的刻板印象,加之对凉山彝族文化的历史性误解与排斥,使得彝族身份愈发被污名化。因此,彝族工人很难得到社会层面的支持,只能更多地依靠同族的帮助在劳动市场中生存。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