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电影: 中国电影 批量生产"苦难表演艺术家"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扮演「特殊群体」预制影帝影后?”

4月18日,在电影《不说话的爱》的研讨会上,饰演聋人父亲小马的张艺兴跟大家分享了他的表演心得,为角色学习手语的他,认为手语是有温度的表达,尤其在捂住耳朵的时候,会使其他感官放大。事后,#张艺兴谈说手语是有温度的表达#,#张艺兴鼓励粉丝朋友学手语#等话题火上了热搜。




归纳流量明星的电影新作你会发现,他们在选角过程中正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偏好——热衷于演绎特殊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主要涵盖两类人:一类是残疾人,聋哑、脑瘫、无臂、植物人等,比如赵丽颖之于《第二十条》,易烊千玺之于《小小的我》,周冬雨之于《朝云暮雨》,佟丽娅之于《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另一类是因职业、背景徘徊于主流视野之外的人,姑且称其为社会边缘人,比如朱一龙在《人生大事》中演殡葬师,王俊凯在《野孩子》中演流浪儿,李庚希在《我们一起摇太阳》中演尿毒症患者,赵丽颖在《向阳·花》中化身刑满释放的女性。


这些角色要么有着难以忽视的障碍和缺陷,要么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困苦处境。这让他们在人设上具备了天然的叙事张力,演起来更具挑战性,也更易冲奖、获得专业认可。

然而,出现此类角色,同样也自带争议性。特殊群体在银幕上既是“被展示的他者”,又是“被消音的主体”,不能让苦难沦为流水线产品,更不能沦为艺人转型的“表演道具”。那些真正需要被听见的声音,需要借助流量明星扩散开来、引发普通人的重视,而不是因猎奇湮没在流量的喧嚣里。


特殊群体何以成锚点

关照特殊群体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本质上是乘风于现实主义创作热——创作者更愿意去观察社会,观察那些不被注意的人群,为小人物发声。

中国影史上不乏聚焦特殊群体的现实主义佳作。无论是薛晓璐导演的展现孤独症患者困境的《海洋天堂》,还是娄烨导演的描绘盲人世界的《推拿》,都曾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但它们文艺属性与沉重题材的双重特质,却令它们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