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老人住不起,机构不赚钱":农村养老院到底怎么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太枣村,位于黄河畔,有2000余户村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如今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1997年出生在太枣村的张小凤,是太枣村养老院的院长,大学专业是康复治疗学的张小凤,一毕业就回到村里,拿着手头的30万,又贷款了200万,盖起了这座乡村养老院。

谈起初衷,张小凤说爷爷当时罹患癌症,而父亲要在外赚钱给爷爷治病,无法回家。


子女在外谋生计,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在村里很常见,张小凤认定老龄化如此严重的背景下,在农村开养老院不仅有市场,也能帮到有困难的老人。

但等到养老院开起来后,现实却与张小凤的设想相差甚远。

养老院开业至今,才勉强达到收支平衡。目前养老院一个床位每月最低收费1200元,大约有20位老人入住。

农村老人大多没有稳定收入,住院钱需由子女承担,或几个子女分摊。虽然村里的老人不少,但花钱住养老院的却很少。

除了客户难找,张小凤的另一个难题是员工难招。很少有人愿意回村工作,因此养老院长期缺人手。

张小凤经常要和护工一起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换药,唯一的厨师若是请假,小凤也要下厨为老人们做一日三餐。

太枣村养老院不过是中国千万个乡村养老院中的普通一个,但这里正在遭遇的农村养老院困境,却是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空心化”叠加“老龄化”问题的现实缩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超1.2亿人,约占全国老人的45%,但养老床位只占全国约20%。




在大多数人眼中“前途本应一片光明”的农村养老院到底怎么了?

01 挪上用下,“老人养老的钱”被用在了下一代

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部分,农村养老机构分为公办与民办两类:前者由政府兜底,服务特定困难群体;后者市场化运营,却长期陷入“低水平均衡”运营困境,张小凤的太枣村养老院就属于后者。

现在很多人谈起“农村养老院该如何经营”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聚焦于老年人需求本身,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农村社会环境下的诸多问题:


一是在农村社会语境中,老年人并没有孤立在家庭之外,养老一直被看作“家事”而非老年人自己的“私事”,这一观念长期影响农民的养老态度。

所以在张小凤的养老院里,我们看到决定老人是否入住养老院的从来都不是老人自己,而是老人的子女。

二是在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个月200元左右的养老金,使得农村老年人不具备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能力,他们的养老离不开家庭资源的支持。

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几个子女共同来承担老人的住院钱。即使面对低到1200元/月的费用,很多老人也只能摆摆手说“要是1200元一个季度,还能住得起。”

所以,农民的养老安排是被高度统筹在家庭的发展性目标之中。农民养老的决策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

我们说的家庭发展性目标是指进入城镇化阶段以后,大部分家庭正经历从简单家庭再生产到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性目标,比如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阶层跃升等。

“简单家庭再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家庭仅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和劳动力规模,未对子女教育、技能等进行额外投资以提升未来竞争力。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